晨报讯 (记者 王歧丰) 昨天是“七七事变”爆发75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雄壮的爱国歌曲唱响在宛平城上空。当日,6000名社会各界群众走进抗战馆缅怀先烈。留言簿上,无数观众写下了同一句话:重温历史,勿忘国耻。
昨天一早,抗战馆门前便排起了长队。不少市民都是扶老携幼,全家总动员。家住朝阳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天一亮便开车带着孩子来到宛平城。先游览抗战雕塑园,凭吊卢沟桥,最后走进抗战馆。“今年‘七七’是周六,正好带着孩子来了解一些抗战历史”。
在“七七事变”复原沙盘周围,站满了家长和孩子,特别是孩子们,一边听着耳机里的语音讲解,一边注视着沙盘上不时闪烁的“战火硝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时ke(刻)zhun(准)bei(备)着!”在抗战馆的一本留言簿上,一句夹杂着汉语拼音的留言让记者看后为之一振。这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于文菲写下的。虽然字体幼稚,还有三个字不会写,但一个孩子看过展览后的感受还是让人感到振奋。记者还注意到,留言簿上无数观众不约而同地重复着同一句话,那就是“重温历史,勿忘国耻”。
在观众参观展览的同时,《永远的卢沟桥》、《大刀进行曲》、《我爱我的祖国》等一首首激扬的歌曲也纷纷唱响。毛泽东之女李讷、罗荣桓之子罗东进、黄克诚之子黄旭、凯丰之子何明、王耀南之子王太和、朱德外孙刘武、张自忠将军之女张廉云、佟麟阁将军之子佟兵、赵登禹将军之女赵学芬等国共两党将帅之后也来到了抗战馆,缅怀先辈。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绍兴来京务工人员赵林专程来到抗战馆,捐赠了1936年5月16、17日出版的《世界晚报》。该报对日军向华北增兵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赵林告诉记者,报纸是他年初从一名藏家手中买到的,专程坐车到抗战馆捐赠这两份报纸,是想以此纪念抗战全面爆发75周年。
据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抗战全面爆发75周年纪念日之际,推出了多项专题展览和纪念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仅昨天一天便接待了6000名观众。另外,还有不少观众参观后捐赠了抗战文物和史料,抗战馆将对这些文物加以利用保护、研究和展示,让文物史料发挥更大价值。
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相关新闻
抗战亲历者口述资料加紧征集
晨报讯(记者 邹乐)昨天上午,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暨七七抗战7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年近九旬、曾亲历抗战的5位老前辈及部分老前辈家属、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亲历、亲闻抗战的老前辈及爱国将领的亲属,深情回顾了北平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
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透露,还健在的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且多年近九旬,部分已是百岁老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十分紧迫。目前,市委党史研究室正在加紧展开对亲历者及其家属口述资料的抢救和挖掘。计划2015年9月前出版一套北平抗战口述文集和一本北京抗日斗争史专著。
■抗战·讲述
当年边打游击边办报
今年89岁的谷平曾在平北《挺进报》任编辑。老人家虽年事已高,说起话来却铿锵有力,思路清晰。
她回忆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她正在念中学,那时候很多学生想抗日,但不知道是跟着共产党还是跟着国民党,直到姐姐先去了国民党那儿,传回“那里抵抗不坚决”的信息后,她决定到敌后跟着共产党抗日。
1940年,从北京出发,谷平和同学走了7天,来到革命中心区河北涞水县,在那里加入平北《挺进报》。“那时候记者工作危险,一般让男同志去做,女同志主要做编辑、译报……”老人回忆,她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收听电台,然后修改整理、起标题。那时候印报纸的方法是石印,要先把墨水字写到半透明的药纸上,再把药纸铺在石板上,摇动机器印刷,一般石印的机器都藏在山洞里。
回忆起70多年前的办报经历,老人感慨地说:“那时候一周出一次,有时遇到打游击,背着电台跑,还会耽误出版。”她的老伴何光在《挺进报》任记者。老人说,那时候不叫“采访”,叫“亲历”,“一边打游击,一边写报道”。
|
|